李泽厚(1930-) 美学家。长沙宁乡人。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1978年起任研究员。1982-1983年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美学研究,是中国美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主要在国外讲学,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世纪新梦》等。
精彩而深邃。思想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一种思想都有其可寻的根源和演变的逻辑,都能看到其过去的痕迹和未来的面貌。 就近代中国而言,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都是传统思维中根深蒂固的工具理性自觉或不自觉地择用加工的结果。在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下,这种工具...
评分一开始是在另一本《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上看到其中的一节《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顿时就觉得醍醐灌顶,分析的太透彻了!“近代中国总是这样,救亡压倒了启蒙运动。”是的,甚至到现在,公民启蒙还是没有多少根本的进展,封建主义的大家长思想仍然残留在不少官僚的深...
评分 评分 评分封建主义披着反资本主义的外衣……这认识,牛逼……。第一篇论文在今天都不过时吧
评分当教材读的,启蒙之书啊。
评分此前涉及的论述都是对李的“双重变奏”的变奏或解构.. 在1980年代的新启蒙语境下的论述逻辑明显,但双重变奏确实影响了后代人的进一步思考,尤其是思考新文学与传统的关系更是开拓性的。由前史(辛亥)的政治觉悟转为新文化的伦理觉悟,又回到阶级斗争的政治觉悟,士大夫的庙堂情结、心理结构、行为模式,实用理性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虽然名为“封建主义的集体主义”,反封建(资本主义)的过渡的不彻底性没能根本摧毁心理结构,不自觉间设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延续到后面“中体西用”的提出。第三部分的“创造性转换”的传统也局限于儒家思想心性结构,忽视了革命中国的传统,论述逻辑上前后抵牾。《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论及苏曼殊的“有情”可作为传统的庚续的例证,对照《觉醒与逃避》;鲁迅的“死”、悲凉孤独、鬼在当时也是富有洞见的
评分七八年前读的,想再读一遍
评分当教材读的,启蒙之书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