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溝,ISBN:9787800141058,作者:(美)瑪格麗特·米德著;曾鬍譯
米德的这本书,有两个译本,一个是周晓虹,周怡翻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译本,另一个是曾胡翻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的译本。两个版本同时出版,可能和当时国内没有版权意识有关。但虽然是同一年出版,所依据的英文版却不是相同的版本。周译的是1970年的初版,曾译...
評分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女人啊, 为她的洞见力叫好! 真是一流的人类学家!!! 深深被其远见卓识打动!! 建议大家都看看 非常喜欢的书,有没有别的翻译版本?? 翻译的不错,网上也有下载版本的
評分玛格丽特·米德 著 曾胡 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出版 《代沟》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是讲述“代沟”这一已被当代人耳熟能详的概念。原著作者玛格丽特·米德即是第一个以“Generation Gap”命名代际隔阂这种文化现象的学者。代沟现象在60年代世界青年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尤为显著...
評分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女人啊, 为她的洞见力叫好! 真是一流的人类学家!!! 深深被其远见卓识打动!! 建议大家都看看 非常喜欢的书,有没有别的翻译版本?? 翻译的不错,网上也有下载版本的
評分天呐,這本書我怎麼能沒有標過!
评分米德其實與裏斯曼有相似之處。裏斯曼在《孤獨的人群》中認為,傳統社會的人是傳統指嚮的,自動接收代代相傳的價值、製度典章和行為方式;老中産階級是“內在指嚮”的,關注個人的意念,並堅韌不拔地追求實現這種源於傢庭和個人內在期待的雄心壯誌及其帶來的榮譽感,新中産階級是“他人指嚮”的,以同時代人作為自己個人指嚮的來源,這充分錶明瞭新中産政治意識的缺乏。米德用不同的術語定義瞭三種人及其文化,‘未來重復過去’型,是後象徵;‘現在指導未來’是‘互象徵’;談及年長者不得不嚮孩子學習未曾有過的經驗的文化類型時,用‘前象徵’這個詞。後象徵接近裏斯曼的傳統指嚮的人,互象徵接近他人指嚮的人。裏斯曼認為他人指嚮導緻政治冷感,但米德則持反麵觀點,它認為正是‘互象徵’纔導緻瞭激烈的代際衝突。她想通過代與代的溝通使代溝無害化。
评分由於是講稿,感覺很多問題沒有展開。米德施圖在三種文化模式的意義上把握代際的問題,著眼點是二戰之後的歐美各國的現實語境。在米德眼中全球化並非一定會造成災難,可能也預示著新的文化的可能。前半部分比較清晰,後半本就有點情懷黨的味道瞭……但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二戰之後是否真如她所言産生瞭不可逆的代際衝突,還有這些文化模式如何在非歐美國傢具體考察?
评分關於理解,關於跳齣自己的生活和遭遇去理解世界和生活,空間,時間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序列。幾十年過去,對於我們的當下,這本書中的種種還是生動的描述。 書在孔網上找到的,所以乾脆錄播放在荔枝上。
评分米德說的“代溝”是20世紀60年代的特殊産物:老一輩失去先鋒帶頭作用,所持的傳統文化被輕易挑戰;年輕人也失去學習對象,知道瞭上一輩的錯誤性卻不懂得如何重構。這是60年代世界劇變所緻的驚慌失措,技術飛速發展卻無相應文化續接。這睏擾在70年代逐漸消散,因為人們開始隻關注自己,而非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