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从去年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以来,很多概念开始变的模糊,很多行动似乎没有意义。一开始很不适应,那段时间我总结为阶段性的波动“get stuck”,包括后来稍稍的改变之后,事情走上了我想要去的方向后,这种无意义徒劳感仍然没有改变。我劳作,仅仅作为一种对劳动契约的尊重与兑现,...
评分【按语:在实践优于思辨、行动意味着自由的意义上,阿伦特是康德-尼采式的;就行为属于讲述者而非作者,源自意愿的行动的尺度是伟大而非预先的道德律的意义上,阿伦特更是尼采-海德格尔式的。在《人的境况》中,阿伦特是含混的:她一方面反对古希腊的玄思优于vita activa,另一...
评分 评分汉娜·阿伦特怎么看都像个异类;这不仅在于其行文方式或文体风格,同样在于她的思考在哲学史发展脉络中显出的与众不同。 虽然《人的境况》以英文写就,却远离英式写作的经验度量,也非美式的平易近人;它无疑受到了作为母语的德语之影响,但德国哲学严谨周密的论证方式它又是...
评分为尊重知识产权,这里仅抄录陶先生文中的第一、第二则勘误,其他勘误请参见陶先生博客全文。 全文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348be0102ecnz.html 或 http://tao.dongfeng.blog.163.com/blog/static/1285367132013519590121/ --- 原文:In the experience ...
我废寝忘食三天没下楼冰箱里能吃的都被我扫荡一空这才把这本书读完,本来期望着读完就能豁然开朗的,怎么还是这么纠结呢?
评分:C912.1/1215
评分masterpiece...看了好久,每页都划得密密麻麻的,十分能引发思考和反思。感触最深的还是对现代大众社会的讽刺吧,它有着无限生产力,却磨灭了现代人的个性,把他们限制在最为私人的生产——消费——再生产——再消费的生命循环当中。这也让我认识到为了不过庸庸碌碌的一生,必须在这个循环当中打开一个缺口,不论是为世界增添持存的物品,还是在公共领域中言说,都要以清醒的行动作为指导。要过一种积极的生活。还有就是此书对围绕着积极生活的三个方面梳理了西方从古至今的大量思想,也算思想史了吧。
评分之前写论文引用过几次二手阐释,这次自己认真读,发现诸多二手阐释对本书的理解都存在误差,最典型的就是对"劳作-工作-行动”进行等级式的高下划分,实际上阿伦特对每一种人类境况都更接近于描述而非评断,哪怕在劳作中亦有承担生命重负以此来保存生机的能力。但是,本书依然很难读,阅读过程远谈不上兴奋愉悦,更多的是吃力。阿伦特谈到的诸多话题都非常关键,在前半部分她描述了“社会”兴起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暧昧关系,由此核心观点被抛出:与古典政治与哲学里对“沉思”的推崇相比,近代的“倒转”是行动的升级,这一行动包括着言与行的共在,也暗含着不可预测与不可逆的危险,继而,她才进一步走向了卢梭(集体的人达成共识)、远离了马克思(消费取代了价值) 。能感觉到阿伦特多部作品里对“沉思”的矛盾态度。远没吃透,要重读。
评分这种视角太独特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