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 ,现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消失的古城》等。
《那间街角的茶铺》,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这本书也是继续践行“为民众写史”这个历史使命。写历史,需要有细节;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却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撑。那些似乎不经意的鸡零狗碎,却是回归历史现场的定海神针。
——王笛
以《袍哥》《茶馆》《街头文化》等书,而在历史学界包括文学界扬名的王笛老师,最新出版的一本非虚构历史读物。这是他继《消失的古城》后,面向大众阅读的第二次尝试。学术性和文学性兼具。书中写了成都茶铺动人的日常生活,并有多方面思想性的思考和表述。插图为书提神。 书中...
评分以《袍哥》《茶馆》《街头文化》等书,而在历史学界包括文学界扬名的王笛老师,最新出版的一本非虚构历史读物。这是他继《消失的古城》后,面向大众阅读的第二次尝试。学术性和文学性兼具。书中写了成都茶铺动人的日常生活,并有多方面思想性的思考和表述。插图为书提神。 书中...
评分以《袍哥》《茶馆》《街头文化》等书,而在历史学界包括文学界扬名的王笛老师,最新出版的一本非虚构历史读物。这是他继《消失的古城》后,面向大众阅读的第二次尝试。学术性和文学性兼具。书中写了成都茶铺动人的日常生活,并有多方面思想性的思考和表述。插图为书提神。 书中...
评分以《袍哥》《茶馆》《街头文化》等书,而在历史学界包括文学界扬名的王笛老师,最新出版的一本非虚构历史读物。这是他继《消失的古城》后,面向大众阅读的第二次尝试。学术性和文学性兼具。书中写了成都茶铺动人的日常生活,并有多方面思想性的思考和表述。插图为书提神。 书中...
评分以《袍哥》《茶馆》《街头文化》等书,而在历史学界包括文学界扬名的王笛老师,最新出版的一本非虚构历史读物。这是他继《消失的古城》后,面向大众阅读的第二次尝试。学术性和文学性兼具。书中写了成都茶铺动人的日常生活,并有多方面思想性的思考和表述。插图为书提神。 书中...
本书其实就是对《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的改写,通过成都茶馆反映出国家与社会、性别冲突、错综复杂的地方势力等问题,国内微观史研究的典范。另,书中插图竟然是王笛本人画的。个人一点私心,给五星。
评分读过《茶馆》那本再看这本的话,基本没什么新东西看了。可能1900-1950确实翻不出新东西了,但是后半叶又看不到……不过这本确实更通俗,大概更容易被更多读者接受。
评分更像是一种随笔式的第一人称叙事笔记,只有切身体验那种氛围,才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吧。
评分从通俗读物的角度看,稍显啰嗦和重复,更像是一次材料的整理和总结。很期待王笛老师后记中所说的“第一人称”写法的尝试。
评分思绪之中 是人民公园停不下絮言碎语家长里短的饮茶人 是淡淡的茶香混杂着川渝的辣与麻 是盖碗的清脆声响 采耳的妙趣横生 是一盏清茶释清欢的成都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