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珠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另一硕士学位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执教18年后,于2004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人类学讲座教授。曾发表有关中医药和中国社会文化的论文数十篇。著有《认识实践:遭遇中医临床》等。
作者通过从“食”和“色”两方面入手,审视了当代中国人“欲望”的变迁,挑战了“食色,性也”的论断,揭示了“快乐”的政治和历史本质。作者探讨了从对饥饿的记忆到经济发展时代的美食,从传统中药的香气到对古典文献的挖掘,从对集体身份的颂赞到对个人经历的关注诸方面,认为这些在当代中国被体现的存在都必然创造并存留于对个人和国家生活的公众反映之中。本书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生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她的解读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关注对象——家庭,也涵盖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历史的身体欢呼 □三皮 人之既生,即有口腹之欲,嗷嗷待哺时节,已经明白乳汁浓稀;及长,则明了意乱情迷,所谓天性,无非如此。至于天性背后的玄机,就时移世易,各自精彩了。十余年来,过眼书目千万,其中论及美食者甚众,可读篇章亦以海量计数,遗憾的是多为抒情文章...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充满了很多奇思妙想,这部作品严肃地讨论了在中国,吃与“吃的”政治,人类学不是只研究一个小村庄,研究“奇风异俗”的独特文化。人类学可以做得很好看,很好玩,同时又不必成为飘洋过海而来的传教士们的传教日记。 第一部分:吃,感觉的政治,显然比第二部分:...
读到了很多,但就是感觉跟吃的关系不大,嗯。
评分P45,是它们在中国的改革阶段使饥饿成为一种文化问题,使“吃”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这本书最见著者史识之处在于把《雷锋日记》的作者标为“佚名”(P40),书名翻译的不是太好,只有“食”,没有体现“色”。书中关于请客的描述,想到《帝国的隐喻》中相关论述,其实中外宴会都是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只不过就像《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文明》中指出的,国外“交际”和“交涉”是分开的(P65),而中国的特色就是很多事儿在饭桌酒席上就解决了。内容有一些不准确之处,P49,“提供单一食品的餐馆”——火锅、烧烤、北京烤鸭,哪个都不是“单一的”;P90、91,“这里古华讥讽地把饥饿时吃的叫‘瓜菜代’”——不是他起的名,而且也不含讽刺;P163,《名老中医之路》——《一名老中医之路》。
评分这个时间段是很好的,对我这样的读者,既是Horizont,又是Text。里面“习惯”的概念很有启发性。
评分带过了很多有意思的内容(饮食男女当代中国,想想就很好玩的么),可惜全书比较浮泛散乱。
评分写的驴唇不对马嘴的,思路混乱,题目不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