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体死亡的言说,如果将之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表征,而不是一路时髦的话,那就会引起不安。毕尔格认为,应对这种不安的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关注主体的历史。因此,在本书中,毕尔格追索了法国从蒙田到罗兰·巴特这段历史时期内主体的变迁。
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主体都不假思索地被视作讨论的立足点。然而,这种不假思索性自现代以来逐渐丧失,人类为自己设计未来图景的框架似乎已经动摇,而一个新的框架又尚未出现。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作为一部研究主体性观念的思想史,这本书无疑欠缺了很多:它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并不精确,疏漏了从德国古典哲学到现当代现象学这段按理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哲学史线索;它的历史感过于迟钝,对于不同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知识型的挖掘浅尝辄止甚至怠然不见;它的方法并不客观,穿梭于自传和作品的隐微分析间。然而,如果将其当作文学批评看待,所有这些缺点又可成其灵感闪现之处,字里行间同时不乏令人击节称叹的精彩分析,更值得称道的是引入了对女性主体性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一种救解。翻译较为生涩,但亦有晓畅动人处。
评分和某人聊学术观点后,总会在第二天看到所聊的东西....奇妙的因果性
评分南大出版社能挖出来很多好书。
评分又是这么难读的一本。德国人的学术专门让人发怵的吗?
评分读完了,前面部分很顺畅,思想家与其理论著述还挺密切的,但是后面提到布雷东、布朗肖的时候感觉没有太明确地谈主体性概念了,有点偏题(?),也可能这就是德语专著的特点吧。不过整本书还是很有阅读乐趣的。看点评说比《主体性的黄昏》顺畅,马上来读读看《黄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