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二O与八O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
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尖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是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与域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本书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导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清末文人的文学观已渐脱离前此的中土本位架构。 线性历史时间感的渗透 中国文学建立在亏欠的话语上 “现代性”终要成为一种渺不可及的图腾 第一章 被压抑的现代性 ①代表一个文学传统内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②“五四”依赖的文学及文学史写作的...
评分本文的逻辑 我们所习惯的对于现代文学的切入点在“五四”文学革命,然后以“革命”为标杆审视之前的晚清文学(在某些历史时期甚或是整个古典文学传统),对其进行判断、取舍。于是乎,晚清文学就被简单提纯为“四大谴责小说”,梁启超、严复提倡的政治小说。这种视角所依凭...
评分 评分本文的逻辑 我们所习惯的对于现代文学的切入点在“五四”文学革命,然后以“革命”为标杆审视之前的晚清文学(在某些历史时期甚或是整个古典文学传统),对其进行判断、取舍。于是乎,晚清文学就被简单提纯为“四大谴责小说”,梁启超、严复提倡的政治小说。这种视角所依凭...
评分驳1:关于“现代性”? “现代性”从来五味杂陈,说不清楚。所以需要加以界定。 王德威在此文中简单地归之为:求新求变的心理及行为,诚然。但不加细致分隔,容易产生歧义。而在王文华丽的文字下,在这样极其文学性的表达之中,我不免对“现代性”一语内在涵义不明所以,仿佛...
粗略翻过。
评分1970与普遍的五四是现代性的起点不同,提出了五四是晚清被压抑现代性的绝响。不能否认晚清小说对五四的影响,同样五四的先驱性也不能被忽略。
评分略失望。本书将现代文学的视阈从五四上溯至晚清,试图发掘被线性历史叙事遮蔽的复数的现代性形式,这样的问题意识自然领先二十年前的中文学界很多,但如果置于福柯影响下的西方人文学界转向的背景中审视,其创新性不宜高估(本书英文版与杜赞奇倡导复线史观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都出版于1997年,受同一波思潮影响)。如果将晚清小说的种种躁动都视为被压抑的复数现代性,那么“现代”作为与“传统”相对立的发展尺度是否还有意义?文本细读部分,仅就我熟悉的侠义公案小说而言,作者的解读过于穿凿附会,对其中蕴含的现代性因素的论述非常牵强。“白玉堂误陷铜网阵”一节分析得天花乱坠,但几乎全然是脱离原文的凌空蹈虚,看得全程尴尬脸,大概可以唬住不熟悉原典的西方批评家吧。
评分导论这样几乎照搬《想象中国的方法》……大同小异。
评分最近在读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对照看颇有意思,也总算能体会到晚清种种文艺实验的艰辛了,只得一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大都是不得要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