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傢;因為他對人間的苦難非常敏感,對人生觀感到極度悲觀,所以被人稱作是“悲觀主義的哲學傢”。他反對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是新的“生命”哲學先驅。
他特彆專精於研究柏拉圖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對和不屑於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等人的理論。
他的一生不算風光,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時,他的哲學思想纔被世人所重視,不過卻於1860年9月21日病逝。
1789年生於但澤的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為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學任教時,他試圖和黑格爾在講颱上一決高低,結果黑格爾的講座常常爆滿,而聽他講課的學生卻從來沒有超齣過三人。於是叔本華帶著一種憤遭的心情離開瞭大學的講壇。叔本華與黑格爾的對抗實際上是兩種哲學傾嚮之間的較量。他失敗瞭。因為他不屬於那個時代。用叔本華自己的話說,他的書是為後人寫的。事實也是如此:到瞭晚年,時代纔和他走到瞭一起,他終於享受到瞭期待瞭一生的榮譽。
1818年叔本華發錶瞭《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從而奠定瞭他的哲學體係。他為這部悲觀主義巨著作齣瞭最樂觀的預言:“這部書不是為瞭轉瞬即逝的年代而是為瞭全人類而寫的,今後會成為其他上百本書的源泉和根據”。然而該書齣版10年後,大部分是作為廢紙售齣的,極度失望的叔本華隻好援引彆人的話來暗示他的代錶作,說這樣的著作猶如一麵鏡子,“當一頭蠢驢去照時,你不可能在鏡子裏看見天使”。
叔本華是唯意誌論哲學的創始人,他拋棄瞭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辯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麵來尋求新的齣路,提齣瞭生存意誌論。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誌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誌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隻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誌。他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藝術創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進入佛教的空、無的境界。
叔本華死後,有關他的哲學講座逐漸將黑格爾排擠瞭齣去,終於報瞭當年一箭之仇。他一時成瞭德國最時髦的哲學傢。到1891年,《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就已再版瞭18次。
本書所收錄的是德國著名哲學傢叔本華(1788-1860)討論人的道德、自由的5篇文章。道德或者不道德在叔本華的哲學中有著精確的含意界定,道德關乎人的意欲(本性),與智力、認知沒有直接的關聯。探究的就是人的本性及其發揮的規律,還有就是道德在人生中的含意。
人的總體命運卻是沉重殘酷的,那是掙紮、受苦和死亡的命運。
一個人受的苦越多,就越早達到生活的真正目的;而一個人生活得越幸
福,就越發延遲達到這一目的。
事實上,痛苦是一個淨化的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隻有經過這一淨化過程纔會神聖化,亦即從生存意欲的苦海中迴頭。
只一窥叔本华的哲学,我的精神之海就已经波涛汹涌。《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的第一章对意欲是不自由的论述让我心服口服,但是叔本华所描述的非自由也未尝不是好事。虽然读了这一章后我对意志是否自由的观念有了新看法,我对过好自己的生活的态度反而更加坚定。 在第一章中”论意...
評分 評分个人认为这两篇论文是叔本华最好的作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他的作品绝不是完全的消极论调。从他对道德的反思上,或许可以发现人性本身那仅存的那一线希望。 关于自由 自由意志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它问我们人具有自由意志吗?我们的行为受我们的控制吗? 和哲学...
評分 評分因为生存所以利益,因为利益所以人普遍的物质化而实在性,普遍只看到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物质利益的事情,一切以物质目的为前提,很少有人象叔本华与康德一样全力只为哲学本身而做它,很少有人关心精神的成长。虚伪与恶劣及迎合他人与时代或者政策的作品往往受人追捧,而真正有价...
生氣的時候讀瞭幾頁 然後就平靜瞭 然後就睡著瞭 哈哈哈
评分08年讀於江院,在枯燥的課堂上我大段大段在抄這本書的筆記。
评分哲學問題沒有對錯好壞之分,隻是各持己見。流動的思考不能停止。
评分道不同不相與謀,文是不錯的
评分慢慢看,進度好慢.看完第二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