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川白村,日本文学评论家。本名辰夫,生于京都。190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历任第五、第三高等学校教授,后任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助教。1912年以著述《近代文学十讲》知名于世。在大学院提出研究论文《诗歌与散文中所表现的恋爱研究》。1915年受文部省派送留学海外,越二年归国。191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任东京帝大教授。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遇难,殁于镰仓。著作除《近代文学十讲》外,重要的是《印象记》、《出了象牙之塔》、《近代恋爱观》、《苦闷的象征》、《文艺思潮论》等。有《厨川白村全集》(8卷)行世。
本书是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1880--19231)的文艺评论集,1924年 (大正十三年)日本东京改造社出版。译文前两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10月1日至31日间的北京《晨报副刊》,全书1924年12月(实为1925年3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1926年10月改由北新书局出版,译者生前共印行了十二版次。1938年6月收入《鲁迅全集》第十三卷。
“文艺决不是俗众的玩弄物,乃是该严肃而且沉痛的人间苦的象征。我对于说什么文艺只有美啊,有趣啊之类的快乐主义文艺观要竭力排斥它。”周氏兄弟的分歧从这句话中似可见端倪。这是鲁迅所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恰好将周氏兄弟的文艺观都拢了进去。大抵...
评分 评分一口气将《苦闷的象征》读了一半,很是过瘾。我很少能坚持一个小时以上去读这类抽象讲文学的书籍。不是被其中深奥的哲学搞得要崩溃,就是被语意混乱的句子弄得不知所云。而鲁迅先生翻译的这本书,却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什么是文学、文艺,适合我这一类不懂得文学为何物的人去品...
评分不知道川厨白村,因为是鲁迅译的,想着鲁迅推荐,便去看了。 创作论讲“生命力受到了压抑而生的苦闷的懊恼的乃是文艺的根抵”。因为有了生的苦闷人生才有生的功效。我们一面怀揣着对生的渴望,一面被社会被生活压抑着,两者不断的碰撞才使生命得以运转。生的外底是压迫,内底...
评分鲁迅的面子。。。
评分这本书读得有点辛苦,部分原因是语言,先生讲说自己是“直译”,有时甚至保留了日文句式而不符合我国文法。作品前半好读一些,后半则不然,看了后记,大概与整理自遗作有关。读完后差不多就忘记了(对不起),然而读到先生在引言中诚挚的想法:“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但中国现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锢蔽呢?”对现实感到深沉的苦闷,而依然坚持追逐那一点光热,这大概就是思想者革命者血液里的浪漫吧。
评分由于阅读范围的局限,一直不是很习惯读文艺理论的书籍,总觉得论证过程很长,有时会连续几页都在反复论证同一个论点。但《苦》的出色之处在于作者的直觉与比喻精准得当,整体上还是易读而且颇有意思的。其中关于诗人的部分最打动我:诗人“仗了特异的天才的力”,将“茫漠不可捉摸的生命力”表现为文字。身心疲累的时候,确实最想读诗。
评分#没想到鲁迅的翻译也能看得这么流畅
评分因为一部没有条目的电影,而去标记一本书的荒唐,要过多久才能不会再有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