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令人绝望,又催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暧昧的伦理学态度。暧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是不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影和一个思考空间。
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边境小镇自杀,这个小镇也是三年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后,历尽艰险,从此处脱身去法国的地点。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bejamin的中文译本。非常的令人烦躁的一本书。 一方面和以前读的英文译本的写作内容不太相似,一方面因为译者的语言,让我都觉得不再认识这个作者了。极其的沮丧。 译后的那些字让我怒从心生。如同一个老年女人强奸少年一样的悲愤。 如此廉价的解释,不仅仅是...
评分稀里糊涂之间走进了Benjamin的单行道,因为一个知名书店的名字。 书的封面还看得过去,有时候照片远比那些彩色的几何图形出彩,它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是那些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所不能替代的。封底关于书籍和妓女的类比确实很精彩,但是否不太大众?不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下半...
评分“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你才可以称他为男人……”。对于一个一生都在漂泊和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人来说,瓦尔特·本雅明无疑走过很多条路。他几乎遍及欧洲的足迹,使他成为一个标准的上路者,一个孤独的体验者。他用自己的脆弱和敏感体验了欧洲大陆,体验了生活,当然也体验了...
评分对我来说,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拗口,它的独辟蹊径。它在诉说,但完全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在一种自成意义的语言系统和观感世界中行进。最有趣的是所指和能指之间那神秘的关联,即便通过作者的隐喻和讲解(甚至译者也不得不对此进行一次再阐释,附在每一篇短文的后面,虽...
评分就用这样一个题目换得点击率吧。 我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我是因为看到书的后面那段关于书与妓女的阐述才借出这本书的。最初,我不掩饰自己的失望,哪有什么妓女,哪有什么妓女和书。后来在书中的某一页,我看到了这段话,姑且相信编者的用意无非是吸引读者。所以,你看到了我用...
太多事情就是我本来相信的,太多事情又是早已领悟的,速写式的书读罢或许只是读罢,不要指望被任何一个道理改变。事在人为,其实只要遵从就好。我自有哀酱的庇佑,笑。还是很美的,只是我没读进罢了。日后结合德文原本再细细对一遍。
评分很有启发性的记录~我要也这么写要被打吧~
评分一会是天才,一会脑洞开太大。翻译略生硬。像是日常迸发出的灵感的合辑,但也许只看出了最表层的意思,要放进完整的本雅明中阅读。《玩具》一篇让人想到《芬妮和亚历山大》。
评分看完前几篇没懂我还担心自己要全程蒙逼呢,但是往后好了,大约三分之一没看懂,自我安慰很好了,没看懂是出于文化隔阂 翻译水准 生活经验等吧。又认识了一位大师,上一次让我这么膜拜的还是博尔赫斯。名句的力道实在是猛啊,这是迷人之处,我要写书评消化一下。
评分向本雅明献上膝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