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安宣邦 1933年生。日本著名思想史学者,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代表的时代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其思想卓然成家,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现状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一个“窗口”: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近代日本的《论语》解读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
子安宣邦在书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本书并非对这些解读的完整呈现,而是记录了学者们接近孔子曾经面对的问题的努力。从中可见:日本人是如何解读《论语》的;他们如何面对一些常问常新的问题,如什么是“学”“仁”“道”“信”“天”“政”“礼”。子安宣邦的解读方法同样可以启示:再次思考《论语》中的“学”“仁”“道”“信”“天”“政”“礼”等核心问题,对于当今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豆瓣的相关管理人员是不是脑残?140字它能写得下什么?就这点话说它叫个书评,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不过将来如果有时间倒是可以认真写一篇) 论语之文本迟至西汉晚期才定型,脉络复杂, 反映的是孔子学生以及其学生的学生的思想, 孔子的话是一种具体的依循行为生成的言语...
评分 评分子安宣邦 1933年出生。专业领域为日本思想史,在文化理论、现代思想方面亦有建树。大学退休之后,开设了许多市民讲座,并定期推行思想史讲义。 作为日本思想史研究专家的子安宣邦,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的《论语》来进行解读?他又是如何解读的呢?——追问子安宣邦“自《论语》中...
评分子安宣邦 1933年出生。专业领域为日本思想史,在文化理论、现代思想方面亦有建树。大学退休之后,开设了许多市民讲座,并定期推行思想史讲义。 作为日本思想史研究专家的子安宣邦,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的《论语》来进行解读?他又是如何解读的呢?——追问子安宣邦“自《论语》中...
评分子安宣邦的《论语》解读偏于“学”“问”,而质疑偏于“教”的现代以来的《论语》解释,试图以此重新呼唤被现代性压抑的“学”“问”的本质,重振“学”“问”的主体性与尊严。 现代主义者的视角往往旨在追求现代理念核心之一的平等,但与此同时,却容易流于扼杀个性的均质化,...
以主题为纲,只选取了《论语》中少部分篇章来做解读,本书体例同样是先引学者解读并解释,最后下达作者评语,有集注之感。解读较为基础简明。
评分偶有所得。
评分“哲学的时刻是传统的终结。当正确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不言而喻时,人们才会去请教哲学。”与子安宣邦教授一起,跨越两千多年,与孔子进行一场关于学问的对话。子安宣邦主张:“《论语》是经过漫长的编撰时间才作为书面文本被确立的。而在其成立的那一刻,孔子及其众弟子们的语词在其发言之初具有的含义,已经消融在书面文本的完整性中,反而成为不可读的文本。这也就是为什么《论语》作为书面文本成型的时刻,几乎就是注释工作开始的时刻。”
评分●孔子在中国的待遇像坐过山车,要么捧到天上去,要么又要埋到土里。这些事件在我们的邻居日本看来是非常不必要的。 ●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在看到这样的现象时,也不能忽略思想史是一条流动的河,而简单的认为日本人就更加重视传统。近代日本对《论语》解读对儒家思想的传承起了重要意义,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 ●本书共二十三江讲,为学、仁、道、信、天、政、礼这些经典涵义正名,记述了日本学者研究他们的过程。书的第二部分讲述了论语中令人常常思考的现世问题,如“忠信”于“忠恕”、死生与鬼神、身为“君子”的问题、“文”、温故知新、“诗”、“乐”、“礼”。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
评分日本思想史学家的小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