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顾问: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
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丛书名;
红点奖设计师顾瀚允亲自操刀,诠释大气装帧。
……………………
◎ 编辑推荐
★ 本书展现辣椒在中国四百年作为食物的演变,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是学术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众的科普读物。
★ 装帧设计精美,并采用了封面压凹、烫金工艺。封面由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字,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
◎ 内容简介
本书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主要依据三条理论线索来探讨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第一条是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第二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第三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是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语境下。
曹雨,1984年生于广东广州。2015年取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与暨南大学联合培养历史学博士学位,2017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出站,曾在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访学。现任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近年来的研究领域为华侨华人研究和饮食人类学,尤其关注食物传播与烹饪口味和移民之间的联系。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饮食乃至整个文化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人们开始变得喜欢“重口味”。麻辣鲜香的川菜、湘菜所向无敌,连原本传统上极少使用麻辣调味的江浙闽粤各省,也都出现了大量川菜馆。在我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人通常都还普遍不能吃辣,然而大体从九十年代末...
评分选题和立意值得四星,但问题也不少。作者观察到作为美洲舶来品的辣椒,在从广州和宁波两大港口上岸时,只被当做观赏植物和药物,当做调味料广泛流行是在清中后期,从贵州、四川等地开始向北向南扩散。强调辣椒的菜式,直到晚清都属于不太入流的庶民食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从辣椒/辣味来折射社会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结构的调整。看得出来作者试图从不同层面来切入、讨论(原本还有两章讨论辣椒与革命等问题,更全面,听说出版时被删了),运用了多种理论资源来解释,不过整体上与西敏司《甜与权力》这样的名著还是略有差距,后者的论述更聚焦,也更好地提出自己的阐释架构。此外,本书对中国人富裕起来之后未转向甜味而偏好辣味的解释也恐有遗漏,这需要更有力的比较框架。
评分章节规划得不够合理,导致有不止一处的重复性内容,在引用文献时也感觉有点吃力,不过好歹也算梳理了一下辣椒在中国的历史,并直言辣椒的确是中低层阶级的饮食习惯。
评分常以为川渝才是最能吃辣的,后来才知道湖南、湖北也是吃辣高手。但在这本书里,惊喜发现,原来贵州才是吃辣鼻祖。辣椒由观赏变成食用的节点在贵州,以辣椒代盐的形式将辣椒运用到饮食中。
评分破例打了五星。中国人与辣椒相爱相杀的历史,不过才区区数百年。但麻辣小龙虾、绝味鸭脖、重庆小面面这些食物,居然遍地开花,而且广受追捧。看完这本书,自然就洞悉其来龙去脉了。
评分其实用副标题做书名就可以了 几个核心问题用人类学的术语糊弄过去了 没有说服力 还是功课没有做足 拼拼凑凑编了一本书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