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8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由叶秀山先生撰述,作者从分析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入手,对西方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各种概念的形成、发展、相互关系和理论形态等,作了精要的阐述,凸现了西方哲学的深刻内涵,阐明了它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下篇为“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由王树人先生撰述,作者从佛典翻译切入,系统阐述了中西哲学融合的历史及其基本问题与特点,并从中探求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两篇相辅相成,体现了我国学者对西方哲学及中西哲学关系的总体把握。
1.对比几个版本 罗素和文德尔班的太主观了,希尔贝克和斯通普夫的完全就是教科书模式,科普看看就是,同步在读的剃力的版本貌似挺中肯的。本书是七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上篇用对整个西哲历史的脉络做了整理,倒是厘清了我之前的很多误读及理解不能,下篇对西哲在中国的传播...
评分1.对比几个版本 罗素和文德尔班的太主观了,希尔贝克和斯通普夫的完全就是教科书模式,科普看看就是,同步在读的剃力的版本貌似挺中肯的。本书是七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上篇用对整个西哲历史的脉络做了整理,倒是厘清了我之前的很多误读及理解不能,下篇对西哲在中国的传播...
评分1.对比几个版本 罗素和文德尔班的太主观了,希尔贝克和斯通普夫的完全就是教科书模式,科普看看就是,同步在读的剃力的版本貌似挺中肯的。本书是七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上篇用对整个西哲历史的脉络做了整理,倒是厘清了我之前的很多误读及理解不能,下篇对西哲在中国的传播...
评分1.对比几个版本 罗素和文德尔班的太主观了,希尔贝克和斯通普夫的完全就是教科书模式,科普看看就是,同步在读的剃力的版本貌似挺中肯的。本书是七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上篇用对整个西哲历史的脉络做了整理,倒是厘清了我之前的很多误读及理解不能,下篇对西哲在中国的传播...
评分1.对比几个版本 罗素和文德尔班的太主观了,希尔贝克和斯通普夫的完全就是教科书模式,科普看看就是,同步在读的剃力的版本貌似挺中肯的。本书是七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上篇用对整个西哲历史的脉络做了整理,倒是厘清了我之前的很多误读及理解不能,下篇对西哲在中国的传播...
一个国家想要进步,创新、改良本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融合是“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哲学、文化的创新应该以本土哲学、文化为根基,借鉴、融合外来的哲学与文化。 不愿直面自家文化的缺点不对,但是全盘否定本土文化也要不得。全盘否定自家文化,学外来文化又只沾点皮毛,更要不得。
评分叶秀山先生满纸引号实际都只是空虚的暗示,明白突显出他对哲学用语(言说哲学)的权宜和不确定,这是西方哲学在我们的语言中从未真正“存留-存在-被认知-被思索”的无可奈何,即使还有那些似是而非的比附,都无法消除这种隔阂,在这样的情况下,叶先生的艰难的梳理与条贯的工作,只能徒劳地面对洞壁上的幻影而进行,虽然这里也许“正是有道地的真实在搏动”。即此,王树人先生的下篇,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背景的详厘,或许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对西方哲学的介绍活动和接受或拒斥的不同选择都需要一次深层、全面的清理。
评分好是真好。学术书不多见的优美行文。前两章细细读了的,关于自由、创造性的论述很漂亮。之后梳理西哲史引号未免太多,头大,就跳着看了。以康德为引讲述西哲史,很好地印证了前面讲的:1每个哲学家都是一部小的哲学史;2学西哲从德国古典哲学入手,此时的问题、方法、理论体系更为清楚,便于把握实质。
评分八卷啊 抽搐了
评分后面那篇长文讲中西哲学交流与翻译的,颇泛,不够翔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