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na Murden
菲奥娜·默登是英国心理学会的会员和特许心理学家,作家和演讲者。她从伦敦大学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在安德森咨询公司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过去的16年里,菲奥娜一直与体育、商界、政治界等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者合作,以帮助他们创造最佳的工作表现和成绩。她曾去英国内阁办公室、英国国家医疗服务部演讲,也曾在牛津大学文学节和红色智慧女性周上演讲。
菲奥娜的第一本书《你的定义》(Defining You)获得了Axion商业图书奖(Axion Business book Awards)银奖,并入围年度商业图书奖(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除了写作和演讲之外,菲奥娜还是“点对点”慈善组织的创始人,该组织旨在“加入人类行为的点点滴滴”。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不同于一些小动物的大脑中有一些“预先编程”,人类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那我们究竟如何发展出“自我”,这个“我”日后又如何定义出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自己?我们如何思考与感受我、他人、这个世界?是什么使人成为独立的个体?
我们出生后的前3分钟内,大脑里就会产生1.8亿个新的神经连接回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身边人的行为。事实上,在我们生命中,尤其是成年前接触的每个人,无论我们表面上是否认同、喜欢、在意他们,他们对我们的影响都会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使我们可以快速熟悉这个世界,拥有模仿别人与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使人类文明得以传递和发展。但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对此加以审视,我们就很容易无意识地随波逐流,不能完全地活出独特的自我。
作者运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和见解,引导读者通过利用镜映的原理去理解自己、他人、社会文化对自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学会利用大脑的功能,定向发展自己的优势。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巨作《童年的消逝》中向我们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他认为电视袒露了我们原来极力向儿童保密的东西,成人世界被电视毫无保留地向儿童开放,结果儿童原本十分珍视的“文字、学校、羞耻心”三种重要灵物变得一文不值,直接造成了1...
评分你是否有这样的时刻? 办公室里,坐在隔壁的同事打个哈欠,不一会你似乎也难以自抑地打哈欠,周围的哈欠声此起彼伏。你们笑笑说,哈欠果然会传染。 这种下意识的模仿行为就叫做“镜映”。 其实,我们的一生,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镜映他人的行为,也会被他人镜映。 小到每...
评分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巨作《童年的消逝》中向我们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他认为电视袒露了我们原来极力向儿童保密的东西,成人世界被电视毫无保留地向儿童开放,结果儿童原本十分珍视的“文字、学校、羞耻心”三种重要灵物变得一文不值,直接造成了1...
评分在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单身的人,在遇到另一半后,迅速长胖了不少,甚至很多是和伴侣一起变胖了。而大家也会笑称这种情况叫:幸福肥。因为变得更幸福了,所以就胖了起来。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或巧合。 英国的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在《镜映思维:人在社会...
评分“小雪,我好像得了抑郁症,现在吃不下去饭,睡不着觉,心神不宁,要是这样,就得失业了,我可怎么办呀?” 我在午夜睡梦中,被手机铃声吵醒,接起来听到姑姑在那边焦急无助地对我诉说。 姑姑这段时间工作很累,公司新来了一个女总经理,苗条漂亮,工作能力强,但是性格不太好...
我们曾经是乌合之众里的一员,但现在我们也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我们利用角色楷模和集体镜像,来处理社交和情感问题,我们就会变得对身边的人,更加富有善意和同理心。每一次微小的变化,都能够成为蝴蝶效应,帮助我们改变这个世界,让世界更美好。
评分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模仿和自我塑造,后面看下来发现其实很有深度。借此我思考,同情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如何打破限制性信念。
评分在我的心理咨询经验中,往往会发现家族魔咒,家庭成员好像无法自控不能摆脱地按着命运的既定轨迹在运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绪课程和自我观察之后,他们会从命运的角度转移到后天的影响行为的选择和自我塑造上。 我们出生从时起就准备好接受来自周围世界的所有信息,并迅速与社会和文化中特有的信息结合起来,去辨识社会环境,并与我们身边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信念接轨,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社会互动 。这种与他人相处合作的关键信息存储在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中。 所以更好的了解境映思维的运作,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主动选择信息,而不是做信息的镜子。
评分有点啰嗦,但举的例子都挺有趣。“Mirror Thinking”看着是个很高深的词,说白了就是人会被环境所塑造,会对身边人的言行进行模仿。作者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剖析从孟母三迁就开始被强调的环境的重要性。人固然无法避免环境的影响,但在选择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选择模仿什么人、模仿对方的哪些行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
评分超过想象的好。通过镜映思维出发,延伸到了各种成长和内化现象,对我最近的思考对象很有启发,并且考验和充实了我的一些猜想。为什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怎么开始想要成为,或者不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还在成长的生命,需要一面时时映射自己的镜子;在自由之前,必须要有自我。不过另外方面也有我不满意的地方:案例讲得太多,论证和科学原理解读不够,并不总是充分说清了各种情况跟镜映思维的逻辑联系,正向镜映和反向镜映的形成原理也稍显模糊。但这个概念,以及背后的脑神经学原理确实很重要也很有用,我似乎明白接下来该去做什么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