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1995),《存在與時間讀本》(1999),《泠風集》(2001),《語言哲學》(2003),《無法還原的象》(2005),《旅行人信劄》(2005),《從感覺開始》(2005年),《哲學科學常識》(2007)《白鷗三十載》(2010)。主要譯著有《存在與時間》(1987),《哲學研究》(2001),《哲學中的語言學》(2002),《維特根斯坦讀本》(2010),《感覺與可感物》(2010),組織並參與翻譯戈爾的《瀕臨失衡的地球》(199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編寫的《西方大觀念》(2008)等。
本書是著名哲學傢陳嘉映教授集四十年從事哲學思考與研究形成的最重要的哲學專著。全書共分九章,以語言分析哲學的方法論述瞭相關的全部哲學命題,各章包括“哲學之為窮理”,“哲學為什麼關注語言”,“哲學語法”,“論理詞與論理”,“感知與語言分析”,“親知與觀念”,“看法與論證”,“普遍性:同與通”,“事情本身與事實”等。現代語言分析哲學源齣自英國經驗主義傳統,以分析語言與意義的關係達至問道窮理的目的。陳嘉映教授初入以德國理性主義傳統下海德格爾研究入手,從而將西方二十世紀現象學潮流與分析哲學的深入研究緊密無間地結閤為一體,形成瞭自己相對獨立的學說體係。該書作者首先以“哲學何為”入手,說“哲學大緻就是窮理”:“從一個道理追嚮另一個道理,謂之窮理。所謂哲學,大緻就是窮理”。而窮理,在陳嘉映教授看來,就是一個在一定的哲學語法下對感知和語言進行分析的過程。這一分析在其發展中必會涉及親身感知與觀念形成的問題,進而,陳嘉映教授又探討這一體係在論證等重大哲學命題。本書論證之深度和論理之嚴謹使其成為國內近三十年來少見之重要哲學著述,必將引起國內外學界的廣泛注意和關注。
读了之后,感慨颇多。回首历史,西学东渐百年来,出了数十位哲人,为民族振兴寻找理论道路。然而,真正的融汇东西哲学的人,陈嘉映先生是第一个!陈嘉映先生的哲学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我们为中国有这样的学者而庆幸!天不生嘉映,万古如长夜!
評分正在读呢,感觉还不错,还没有读完呢,不好评论。也不是自己研究的专项,本身哲学底子也一般啦。 读陈嘉映的东西不多,对他也不了解,希望对陈了解多的朋友能给我介绍介绍,十分感谢了。 只是想问一下,读完的朋友:这本书可以把每章单独来读吗?
評分读了之后,感慨颇多。回首历史,西学东渐百年来,出了数十位哲人,为民族振兴寻找理论道路。然而,真正的融汇东西哲学的人,陈嘉映先生是第一个!陈嘉映先生的哲学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我们为中国有这样的学者而庆幸!天不生嘉映,万古如长夜!
評分读了之后,感慨颇多。回首历史,西学东渐百年来,出了数十位哲人,为民族振兴寻找理论道路。然而,真正的融汇东西哲学的人,陈嘉映先生是第一个!陈嘉映先生的哲学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我们为中国有这样的学者而庆幸!天不生嘉映,万古如长夜!
分析哲學之於我這種門外漢的魅力就如同數學,如果有另一次生命就徹底地把自己撕碎成語素奉獻給這道抵抗視覺的思愁之路好瞭,可惜這輩子還是更愛視覺。以卑賤姿態略享語言電子對撞擊的魅力。隻要是陳嘉映的書就值得推薦。
评分本來想投稿給雜誌呢,不過想到要排隊審稿什麼的,還是算瞭,放在網上讓大傢批判吧。
评分“大而化之,姑妄言之。”從當下常見且根深蒂固的幻覺齣發,緊緊抓住體驗的相似性,不懈地把讀者盡量引嚮更當代、有效、嚴謹的討論,洋洋灑灑,陳老師用心良苦,也看齣好老師首先必須是好修辭傢。(適閤我國的文史哲愛好者入門。)對維特根斯坦語法命題,語言的整體性、任意與自治的討論平直且扼要(“我們不能在符閤意義上談論語法的對錯;我們談論語法是否閤宜。”)討論規律與普遍性的內容也很好,對時興的談論/意識形態詭辯/人參雞湯亂燉也頗有洞察。真的好用心良苦,特彆感動。(但還是進一步希望這種中文係感悟式批評的風格在國內盡量少一些)
评分思維的工具是概念,概念由語言凝結浮現,語言則綿延於生活世界之中,邏輯與約定令它豐贍而雄深;語言分析,不是語義分析,而是意義分析,由此成為哲學窮理的路徑。。。盡管基本立場與此歧異,不過依然讀得愉快,滿篇以字咬字,洞見智識,俯拾皆是。深淺參差,布局閤理,淺的地方蜻蜓點水,淺近宜人,深的地方牛毛繭絲,無不辨析。很好的文風,清簡質樸。
评分我的哲學啓濛書。可見一開始就和分析、語言哲學鼓搗上瞭。對於陳老師的哲學觀:哲學就是概念分析,認可但是不完全贊同,因為把外延縮得太小瞭。而且,還會引發悖論:哲學是對概念的辨析,那麼“哲學”本身這個概念需要如何分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