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作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宗教、尚武、民谣等都作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1.正确的判断取决于不拘泥于经验尤其是不被过往的成功束缚。对义和团的处置失当的决定性原因就是毓贤对鲁西北和西南情况的判断失误。中国太大了,一省的面积和人口就相当于欧洲的一个甚至数个国家,别说不同的省,甚至同一个县的两个不同的镇的情况就完全不同。鲁西南处置的成...
评分初中时,在学校图书馆借书,总是喜欢借一些历史演义或是小说的书,演义有名的如蔡东藩历朝的通俗演义,而小说更多的是关于农民起义的,如陈胜、吴广,大平天国,捻军之类的,书名大多忘了,记得的,有姚雪垠的《李自成》,还有一本就是《义和拳》了,也是好几册。书中描写了义...
评分1.正确的判断取决于不拘泥于经验尤其是不被过往的成功束缚。对义和团的处置失当的决定性原因就是毓贤对鲁西北和西南情况的判断失误。中国太大了,一省的面积和人口就相当于欧洲的一个甚至数个国家,别说不同的省,甚至同一个县的两个不同的镇的情况就完全不同。鲁西南处置的成...
评分官府,教会和教民,义和拳之间的纠葛。 官府初期严禁会党,导致会党转入地下成秘密组织。教会随着伴着列强的舰船利炮,成了三者中最有势力的一支,导致被镇压的会党和其他地痞无赖乘机投靠,而成地方一害。 教民教会与地方民众的冲突,又导致导致地方的民众组成自助组织,大刀...
评分要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必需得分析当时的环境,即山东西部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精神,以及20世纪前夕国际、国内和省内的政治形势。考察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商业化、自然灾害、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构成与贫富悬殊、保守士绅的实力和盗匪活动的程度。任何一个社会运动无不脱胎于...
论点:1,义和团与白莲教无关。2,义和团没有单独的起源,是各种因素聚合的产物。详细考察了天灾、西方传教、戊戌变法、地方经济、盗匪传统和民团等因素,认为从民间传统来的降神仪式是使拳乱蔓延开来的关键诱因。问题是,该书恰恰是在秘密教门和降神这两个关键点上语焉不详,这样立论就很成问题了。
评分分析了十九世纪山东地区主要是鲁西南、鲁西北的自然条件(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社会结构(鲁西北几乎没有乡绅阶级,社会结构松散,人口流动大)、经济发展水平(太穷,就算打仗也没什么好失去的)、文化背景(民间戏曲流行,英雄人物深入人心),传教士为传教,不断干预讼案,包庇教民,使很多人为求庇护而入教,社会秩序被打乱,逐渐形成教民与非教民的敌对态势。义和团运动仪式简单易学,符合人民愿望,因此流传迅速。又因其组织松散而不易驱散或控制,终于燎原酿成惨祸。本书分析入情入理,使人信服。对民间文艺与宗教的分析部分尤其有启发意义。并且和《檀香刑》遥相呼应。作者掌握与辨析材料的功夫很深,可见下了苦工,但叙述线索略显凌乱,枝蔓似乎有些多,宏观叙事能力似有提升空间。总而言之是聪明又肯做事的人的工作,值得一读。
评分柯文的名著《作为神话、历史事件、历史的义和团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对此书的阐发和补充。书中对于上述三者的界定已经深深的改变了“民族史”“史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评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论点是“地方社会经济环境限制着社会运动形式”。宫崎市定也提到边界孕育乱世之才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宫崎侧重文化边界上的思想松动,而周更偏向犬牙交错的行政(地理)边界为法外之徒提供的活动空间。谢谢桃花姐姐赠书>3<
评分对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内外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分析深入,在诸如基督教传教活动对传统社会的影响,义和团和白莲教的联系等方面颇有见地,不足之处则是高层政治外交方面史料薄弱,对运动最终扩大化的解释力不足,可与研究重心放在这方面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联系起来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