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韵,1954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河南开封。中国作协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我的内陆》《行走的年代》《隐秘盛开》《闪烁在你的枝头》《你好,安娜》等,中短篇小说集《心爱的树》《北方丽人》》《完美的旅行》《水岸云庐》,以及散文随笔集《活着就有眷恋》《春天看罗丹》《青梅》》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中篇小说奖大奖”“赵树理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奖项,作品亦多次登上《收获》《十月》等杂志以及各种榜单。长篇小说《你好,安娜》被评为“2019年中国十大好书”。作品被译为英、法、西班牙、韩文等多种语言。曾任太原市文联主席、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现居北京。
**编辑推荐**
中国主妇的味觉记忆,北方家族的生命密码。马伯庸、金宇澄、笛安联袂推荐。
“告诉我你吃什么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
★ 致敬执掌中馈的中国主妇,正名温柔敦厚的女性传统
历史飘风淋雨,时代变迁不定,孔氏家族执掌中馈的三代主妇:奶奶,母亲,我(蒋韵)用女性的力量护佑家族平安延续。一样一样食物的烹制,饱蘸了丰富的历史情感,也刻写了主妇们的生存信条。灯光下的温暖家宴,厨房里的治愈秘方,构筑了一条隐忍无声又温柔敦厚的母系链条,保证爱完整纯粹、毫无损耗地传递下来。
★ 以正义和良心为基准的个人成长史、厨房社会史、精神文化史
食物更迭背后往往缠绞着个人经验和社会信息。蒋韵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用正义和良心的墨线校准纷繁人事和社会变迁,私人经验、时代大事、物质剧变、心理隐微,都通过厨房和食物的小切面涌入。蒋韵尤其留恋的,是向暴力血腥说不的铮铮风骨,是晚风吹过的精神盛宴,和人文主义的感动细节。
★ 一粥一饭、一菜一羹,弥纶中国式家庭伦理,体认日用伦常之爱
《北方厨房》是一本关于中国食物、中国胃、中国家庭的书,收录了大量在中原地区流传已久的小吃和主菜:炸酱面、“全家福”、肉丁馒头、“不烂子”……书中出场的人物也特别具有北方中国的伦理性格色彩:忠义、平实、豪爽。无论是平常的饭菜粥羹,还是考究的待客大宴,它们既是家庭成员共享天伦之乐的载体,也是世情人际层面的沟通密码。舌尖百味,情之不尽。
★ 后疫情时代的天问:人类能不能管住自己的舌头?
《结束语》一章,蒋韵由对美好食物的抒写转向冷峻的反思发问。在后疫情时代,人类应该自省不断挑起祸端的舌头。对食物链的冒犯和僭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全球化时代愈加暴露的人性缺陷,蒋韵皆表以深深的隐忧。这本以“吃”为主题的书最后却以这样的文字结尾:“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找到、并严守自己食物链的界限。”
*******************************************************************************************
**内容简介**
《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以奶奶、母亲、“我”(蒋韵)三代女性的主厨食谱为经,以开封、太原、香港等城市空间的辗转为纬,串起了一个北方的行医世家——孔氏家族长达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假鱼肚”、肉糜粥、炸菜角、“起士林”、面包虾仁……孔氏一族三代成员对家国、历史、生命、自然、文化的体认和抒情,都凝聚舌尖,漫漶、浸润、缱绻,化作缭绕的味道,是对存在的敬意和反思。
作者/罗昕 一个叫布里亚·萨瓦兰的法兰西美食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告诉我你吃什么样的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二百年后,在中国北方,一位女作家像是呼应萨瓦兰这句话似的,望向自己的家庭和过去,写下了一部“食物史记”,取名《北方厨房》。 [北方厨房] 近日,蒋...
评分 评分对蒋韵老师文字的喜爱由来已久。初读她的文字,是在2007年发行的《收获》杂志上,其中刊载了她与其先生李锐老师合著的小说《人间》。这是一部对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重新进行整合与演绎的作品,不仅重述了完整的故事脉络,更颠覆了读者对于神话的认知。读罢不禁深深折服于作...
评分非常喜欢。作者借由家庭三代主妇有所延续有所背离的主厨时期描写了人与食物的故事:告诉我你在吃什么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非常喜欢最后的小说:《我们的娜塔莎》。 娜塔莎,一位普通的远嫁中国的苏联女性,不普通的是中苏交恶的时代。小说围绕四位女性的友情展开,...
评分写一本与“吃”有关的书,总不会出错;但有梁实秋、唐鲁孙等大家在前,实在是味如嚼蜡
评分那么多百度就能搜到的旧时人,甚至出现在电视剧中。他们的后代也是就这么生活着,在蒋韵老师的笔下,曲折也平淡的生活着。 本来不理解后面放篇小说干嘛,直到蛋黄酱的出现,一个苏联女人带过来的蛋黄酱的制作方法。为什么不会做饭、食物链也很窄的人要写厨房,原来每一道菜谱的背面都是故事呀。
评分因为近期只看非虚构,所以后半部分《我们的娜塔莎》这篇小说就没有看。前半部分用饮食穿起几代人的人生经历,这个切入点很好,又温情,又抓人。专业作家跟野生写手不一样,妥贴完整,有时不动声色地留一个扣,让人想继续看下去。可能这几年看野生写手的东西多了,偏好野气一点,但书里的味道是好的。
评分贴下我妈的评语:“这部作品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的记忆。作者通过三代人主厨生活的经历,衬托出人与事及时代变迁,很多地方我有同感。读完这书,脑袋还沉浸于书中的人事里。”
评分重点是厨房中的家庭史,吃倒是其次,或者说,这本里面的食物其实都是家常菜。作者所写得,多是记忆中的味道,以及凭借味道记忆的人。80年代之前的部分,有许多影影绰绰。80、90年代,也就是作者20-30岁的故事,我最喜欢,令我想起90年代我读过的许多散文,那时候我还读散文,带着憧憬和羡慕读那些人的生活。此外,笛安小时候挺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