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
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家。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家之名。
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书中所及大菜小点、御宴街摊,不仅有在行的品评高论,更有精到的烹技描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殷殷怀旧之情洇显纸面。
我一直喜欢看有关于吃的东西。 不仅因为我本身是吃货,看这些书的时候,其实也是透过作者的舌头,重温一个时代的回忆。 在这种模式的书中,唐鲁孙跟汪曾祺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作者。 要论两者的不同,其实很简单,唐出身显赫,皇城根下嘛,他所品所写的,大多数是一般人吃不到的(...
评分最初听说这本书,是在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里。遂找来看,果然非同凡响,和梁先生的那本不分上下。唐鲁孙老先生是地道的旗人,而且和皇室沾亲。无论是北京的贵族生活还是东南西北最著名最地道的饮食,他老人家都吃过见过,再用根基深厚的文字娓娓道来。从清代的北京到如今...
评分在读过唐鲁孙作品中关于吃的那本以后,似乎不必再读类似的书了。这本书和那本的内容,有较多类似之处,所以这本看得很快,因为陌生的、没有读过的不算太多。 对这种出书方式,也说不上好与不好。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只读某人的一本书,不会发现这个问题,而如果是象我这样主题阅...
评分那时候人们讲究的不时不食,比起现在随时随地都能吃到想吃的食物,似乎多了份求不得的乐趣。每每讲到那家的师傅一天只做规定数目的食物,因为 “只要能养活一家人就够了”,而对食物的制作工艺精益求精。觉得其实吃也是一种手艺活,只可惜书里面的好多食物做法现在好像都没有见...
评分最初听说这本书,是在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里。遂找来看,果然非同凡响,和梁先生的那本不分上下。唐鲁孙老先生是地道的旗人,而且和皇室沾亲。无论是北京的贵族生活还是东南西北最著名最地道的饮食,他老人家都吃过见过,再用根基深厚的文字娓娓道来。从清代的北京到如今...
唐生这人,略为奇葩,当年国难当头,他能吃得不亦乐乎,对吃不起饭的民众只字不提,到了台湾之后反而担心大陆民众吃不了槟榔。一股子当年我们那么阔现在共匪来了都没了的怨气。对比下梁实秋先生,云泥之别啊。
评分因为是七十年代末的作品,每一篇短文末尾尽是“共匪窃据大陆,这某某吃食恐怕只有高级匪干才能享用,所幸匪酋毛周先后遭了天谴,匪区群龙无首,覆亡之期想必已不远,望军民能团结一心,早日实现反攻大陆之计,那我等便能一饱馋吻了”的论调,大概是肺腑之言,可读来真是大抑其趣。
评分可以开眼界。但大概因为我是一口气读的,太腻。
评分唐鲁孙先生真一大吃货,用语简介,故事讲的也朴实。只可惜年代之鸿沟不可逾越,时不时冒出“北平”一类的词儿也令我跳戏,最难过的莫过于80%的东西我都没吃过T T
评分广东是最讲究吃明炉乳猪了,姑娘出嫁三朝回门,男方如果有明炉乳猪送给亲家,这就说明新娘子真正是个黄花大闺女...这种乳猪讲究用二三十斤的小仔猪,烤出来红暾暾油汪汪,皮薄而脆,肉嫩而细。广东会吃的朋友说带皮乳猪跟鲜猪肉合焖,名为“富贵双瓯”,不但吃起来腴润不腻,别有一番滋味,并且有人认为运气不佳,做生意不顺手的生意人,吃了这种富贵双瓯,还能转运大吉呢!(P9,酱肘子.炉肉.熏雁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